可愛的廊坊
“廊坊”地名演變辨正
“廊坊”作為地名,出現(xiàn)得較晚。關(guān)于其來源,社會各界一直較為關(guān)注。但長期以來,大家眾說紛紜,一直難以形成共識,不能得到被普遍認可的答案。
穆俊、陳新海、鄭京輝發(fā)表于《廊坊日報》2021年12月9日第5版的論文《“廊坊”地名演變問題研究》,是多年來關(guān)于地名“廊坊”研究最深入、最翔實、最有學理性的一篇。該文在梳理廊坊政區(qū)地名沿革的基礎(chǔ)上,分析“廊坊”地名語詞書寫混用及其原因,闡述“廊坊”地名正字演變,視野開闊,思路清晰,材料十分豐富。其中,在論及“‘廊坊’地名正字演變”的第三部分,作者對地名“廊坊”進行討論,指出廊坊地名起源主流觀點有二:一種觀點認為與后晉大臣呂琦有關(guān)、一種觀點認為出自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縣向此地移民才形成的村落之名。此文作者以為,“從信史的角度講,在沒有考古遺跡和實物的情況下,歷史文獻的文本記載能說明廊坊地名起源與呂琦有關(guān)?!睂@樣的結(jié)論,筆者持不同看法,以為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商榷與辨正。
說地名“廊坊”來自明初村落之名,是據(jù)其村內(nèi)有瑯琺寺,故得村名“瑯琺”,后取諧音改稱“廊坊”。此說法出自當?shù)厝丝谑觯殚喒糯鞣N方志材料,既不見瑯琺寺,更不見“瑯琺”村的記載,所以此說很難成立。持“廊坊”之名與后晉大臣呂琦有關(guān)者以為,呂琦為幽州安次(今廊坊市安次區(qū))人,歷任戶部、刑部、兵部侍郎。在任時,他在老家蓋了一所大宅院。由于房屋高大,遠近聞名,加上房子的主人是兵部侍郎,所以就成為這一帶的標志性建筑,老百姓管它叫“侍郎房”。叫的時間長了,“侍郎房”即變成村名。又經(jīng)過長期的口傳筆寫,慢慢地就演變成為“郎房”,后又轉(zhuǎn)化為“廊坊”。
對此說法,張洪英曾著《呂端籍貫與廊坊地名溯源》一文提出異議,他指出呂琦及其前后幾代人均未見有定居幽州安次(唐末安次地處劉守光勢力范圍)的記載,呂琦早年隨父居滄州,因全家遇害被安次人趙玉救出奔山西,生子呂余慶、呂端。此后,其家族主要生活在宋都——開封。僅因逃難之時,為躲避追殺,呂琦故意隱瞞身世謊稱自己是安次趙玉之弟,故史家誤將呂琦記為安次人。確實,查考現(xiàn)存當?shù)胤街荆疽姴坏脚c呂氏有關(guān)的建筑遺跡、墓葬、碑刻等實物及口傳資料,張文所論有一定道理。而且從其他角度看,呂琦所處的歷史時期,正是五代紛爭之際;其子呂端顯赫之時,又逢宋遼對峙,兩方以白溝河為界,安次正深處遼國境內(nèi),身為大宋顯宦的呂氏宅院怎么可能“房屋高大,遠近聞名”?即使有,也會完全被夷為平地,更不會有所謂“侍郎房”村名的產(chǎn)生和流傳,而且這村名也確實于史無證。
穆俊等的觀點以為,“廊坊最早的地名正字應該是‘郎坊’,而不是‘郎房,其起源與紀念旌表呂琦的侍郎坊有關(guān),與其房屋無關(guān)?!惫P者對之,持相反的觀點。康熙《東安縣志》記有都諫坊、聯(lián)芳坊、進士坊、大司寇坊、孝行坊等25個,乾隆《東安縣志》和民國《安次縣志》分別記有18與17個,名稱變化不大,但均沒有“侍郎坊”。為什么其它地方能建有,而此地卻沒有?這說明一是呂琦在安次沒有影響,根本沒有建過;二是至明初就已被毀不存。這兩者均說明,所謂廊坊最早的地名起源與紀念旌表呂琦的侍郎坊有關(guān)之說,不能成立。
現(xiàn)存四種安次(東安)縣志,最早出現(xiàn)與“廊坊”一詞起源相關(guān)的地名見于乾隆《東安縣志》,其記:“郎房,離城三十里”。此后的民國《安次縣志》又記,變?yōu)椋骸袄确?,距城三十里”。兩相比較,“房”字沒有發(fā)生變化,僅是第一個字由“郎”進變?yōu)椤袄取?,前后差異絲毫看不出和所謂的“侍郎坊”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至此,地名“廊坊”的起源已漸趨清晰,即源自“廊房”。乾隆《東安縣志》所記“郎房”之“郎”與“廊”是通假互用,所指一致。此“廊房”之名,應該來自北京的“廊房胡同”。
今廊坊市區(qū)及所轄主要縣市,與今京津兩大直轄市共同植根于燕文化的土壤。自遼金以來,隨著北京在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的確立,廊坊及周邊區(qū)域即融入底蘊深厚的京畿文化,在很多方面都直接受到京城文化中心的強力輻射和影響。明永樂初年,皇帝朱棣將都城從金陵遷至北京,官府在北京四門、鐘鼓樓等處,建有一批帶大廊的房舍,叫“廊房”。明清時商人多于此設(shè)攤貿(mào)易,十分繁華熱鬧。清同光年間著名文人朱一新實地調(diào)查,廣征博引,歷時15年編成《京師坊巷志》。此書內(nèi)載“廊房頭條胡同”,下引康熙年間文人查慎行撰《人海記》說:“永樂初,北京四門鐘鼓樓等處各蓋鋪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貨,謂之廊房,視沖僻分三等,納鈔若干貫,洪武錢若干文,選居民有力者一人簽為廊頭,計庸納錢鈔,斂銀收買本色,解內(nèi)府天財庫,備宴賞支用。今正陽門外廊房胡同,猶仍此名?!边@段話,將廊房頭條胡同設(shè)立的時間、原因、管理形式、地理位置等介紹得十分清楚。
對廊房胡同的記載還可以追溯到更早。明代嘉靖時期文人張爵著《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是現(xiàn)存第一部北京坊巷胡同志書,是研究明代北京歷史、地理、城市規(guī)劃等方面的珍貴史料。書內(nèi)在安富坊、日忠坊兩處記有廊房胡同。萬歷時期,沈榜著《宛署雜記》除在卷五“安富坊”下記有“廊房胡同”,還在卷七“廊頭”條下釋:“洪武初,北平兵火之后,人民甫定。至永樂,改建都城,猶稱行在,商賈未集,市廛尚疏。奉旨,皇城四門、鐘鼓樓等處,各蓋鋪房,除大興縣外,本縣地方共蓋廊房八百一間半,召民居住,店房十六間半,召商居貨,總謂之廊房云?!贝穗m是僅就宛平一縣而言,但對廊房的介紹也較為具體清楚。
在明清時期,常把一個城邑劃分成的若干區(qū),稱為“坊”。沈榜《宛署雜記》卷五記:“宛平人呼經(jīng)行往來之路曰街、曰道,或合呼曰街道?;蛞允锈転榻郑源迩f為道。故設(shè)官有街道廳、街道房,不可勝紀,姑記其大者。城內(nèi)地方以坊為綱,惟西城全屬宛平,其中、北、南三城,則與大興分治。”此書所記當時京師的宛平城區(qū)即分西城五坊、中城四坊、北城二坊、中南順城門外二坊,廊房胡同所處的安富坊即為中城四坊之一。清法式善《陶廬雜錄》卷五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令天下編黃冊,在城曰坊,近城曰廂,鄉(xiāng)都曰里?!笨梢?,“坊”在當時是有特定內(nèi)涵的,一般不會用于鄉(xiāng)村。所以,作為較晚產(chǎn)生的鄉(xiāng)村地名,可能被寫成“廊房”,而不會被寫成“廊坊”。
“廊房”地名之所以至乾隆年間才出現(xiàn)在《東安縣志》上,是因為京城向外的輻射是逐步的。只有其影響足夠大且長時間延續(xù),才會被用來命名新村。距京師僅百余里的路程,使這種輻射和影響足夠產(chǎn)生。今廊坊市安次區(qū)內(nèi)就有很多地名,明顯帶有京師影響的痕跡,如安次又稱東安,京師即有東安橋、東安門大街,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曾記:“明景帝實錄:景泰三年八月,改造四夷館,先是譯書子弟俱于東安門外廊房肄業(yè),至是提督譯書郎中劉文等,請建館于廊房南隙地,從之?!睆拇擞洠粌H可看到京師地名東安,還可看到其區(qū)內(nèi)的“廊房”。另外,還如北京村、東京村、五道口、六道口、八里橋、奶子房等地名,京師地名影響的痕跡均十分明顯。
筆者同意廊坊城市歷史的起點,源于清末1897年京山鐵路的建成通車,正如劉化田先生所喻:廊坊是“火車拉來的城市”?,F(xiàn)存安次(東安)方志,康熙《東安縣志》最早記載域內(nèi)村鎮(zhèn)。其卷二《地理志》依次記集鎮(zhèn)有東街、南街、西街、北街、碼頭鎮(zhèn)等13個,這是縣鄉(xiāng)最為繁華富庶的商業(yè)經(jīng)濟中心;坊里洪武初有44個,其中城內(nèi)以坊名,有澄清坊和文城坊;至嘉靖四十三年縮為18個,城內(nèi)僅存澄清坊1個;各類鄉(xiāng)村莊215個,并無廊(郎)房。這說明,此村當時尚未形成。乾隆《東安縣志》卷二《建置志》依次記廛市13個,其中單列落垡、碼頭鎮(zhèn)等鄉(xiāng)鎮(zhèn)市集9個;村莊分東南路、東北路、西南路、西北路而記,數(shù)量已增至336個,第一次出現(xiàn)的“郎房”即屬新增加的一個;后又記四鄉(xiāng),分別為安仁、崇福、惠化、常伯。此時的“郎房”,不在廛市和四鄉(xiāng)之列,應該小而荒落。
京山鐵路的建成通車,使“郎房”由小變大,實現(xiàn)由“房”到“坊”的演化。撰于民國三年(1914)的《安次縣志》卷一《地理志》,依次分記“四鄉(xiāng)村落”,載東南崇福鄉(xiāng)112個村、西南常伯鄉(xiāng)83個村、東北安仁鄉(xiāng)93個村、西北惠化鄉(xiāng)179個村,總計村莊467個,較乾隆《東安縣志》所記多131個。在此志內(nèi),“郎房”已見有“廊房”“廊坊”不同寫法。此地當時盡管仍是東北安仁鄉(xiāng)內(nèi)的普通村子,但已開設(shè)集市,三八日大集、五十日小集,較為密集;同時,這個地方不僅建有火車站,還設(shè)有第四鄉(xiāng)議事會、巡警北局、郵政支局等相關(guān)機構(gòu),區(qū)域發(fā)展重鎮(zhèn)的規(guī)模已經(jīng)初具,為今天成為京津之間較大的城市與河北省東北部重要的行政管理中心奠定了基礎(chǔ),由“房”到“坊”的華麗轉(zhuǎn)身初見端倪。當然,郎房、廊房、廊坊,甚至還有郎坊幾詞的混用,在民國及新中國成立后仍在延續(xù),直至1989年4月宣布成立廊坊地級市,才徹底結(jié)束此種局面,“廊坊”一詞才成為被普遍推廣和規(guī)范的地名正字。
因為年代久遠和實物的匱乏,對“廊坊”地名來源及演變問題的爭論仍會不斷持續(xù)下去。本文撰寫之時與專家張洪英先生商榷,他還提出:“郎坊”村之來源,可能由“郎垡”演變而來,至今當?shù)厝硕颊f廊(坊兒),周邊縣域人也如此稱,永定河沿岸以“垡”命名的村落也較多。此也可備一說。
但是,毗鄰京師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廊坊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很難與其相分割,相反卻被深深影響而帶有鮮明的京畿文化特色。遼金以后,尤其是在明清兩朝,廊坊域內(nèi)的安次(東安)、固安、霸州、永清等地均曾直隸京師,屬大興府或順天府,文化聯(lián)系的緊密性深厚而廣泛,從而使廊坊地名的演變也很易形成發(fā)展于其中。只有真正尋找到如此的根脈,所得出的結(jié)論才能更少偏頗。